这里这个圣人指的是理学大师朱熹,而负责审理此案的是大名鼎鼎的岳飞的儿子岳霖,当时59岁他刚刚接任浙东提刑,他就要审问一个叫严蕊“官妓”,但让岳霖做梦都想不到是,此事居然涉及到他的好友朱熹,因为在此之前,严蕊被巡行台州的朱憙投入监狱,遭遇刑讯逼供,只为查清她与唐仲友存在不正当关系。 岳霖到台州后复查此案,严蕊向朱憙诉说冤屈,满怀悲情,岳霖在此情况下,开始全面复审此案,一场大案就此拉开了帷幕。但让岳霖想不到的是,此案直到今天一直都争议颇大。 
南宋淳熙八年,浙东发生旱灾,宰相王淮向宋孝宗赵赵昚举荐朱熹主持抗灾,于是51岁的朱熹以"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”的身份前往浙东救灾。 虽然在后世朱熹被称为"圣人"。开辟程朱理学,到明清时期,朱嘉的《四书集注》成为科场必备的"教科书”,但朱熹在世的时候,他却并被推崇的。此时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官员。朱熹受宰相委托主持抗旱并全权负责救灾,所见所闻,一路之上看到的是地方官的懈怠,无能,贪腐和不作为让秉性正直的朱熹气愤异常,在这种情形下,他直接上书弹劾炮州知州唐仲友,朱熹连上六道奏本,弹劾唐仲友为官不正,贪赃枉法,其中包括他与台州官妓严蕊的不正当关系。 
可问题是,宋代官品有饮酒狎妓的风气。朝廷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,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就在家里就养了好几“小姐”。苏东坡有一个叫马盼的妓女,因为会模仿苏轼的字体,甚得苏东坡的喜欢。但问题是,这些都是“家妓”,不是“官妓”。“家妓”是私有,可以相互赠送,而“官妓”却归朝廷舆论司统一管理,基本上就是在官方的宴会上吹拉弹唱,但基本上不侍寝。 当时在台州,严蕊就是公认的“花魁”。严蕊字幼芳,为台州官妓,琴瑟歌舞、丝竹书画样样精通,可惜流落风尘。唐仲友在台州为官,自然得知严蕊的大名,于是就经常找严蕊,二人经常在一起,时间一长,二人的关系就传出绯闻了,实际上,唐仲友经常找严蕊陪酒,为此唐仲友多次赠与严蕊很多的绸缎和金钱,这在朱熹看来,唐仲友与严蕊的关系已经突破界限了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严重的个人作风问题。 
所以,朱熹朱在弹劾唐仲友的奏报里说:“仲友又悦营妓严蕊,欲携以归,严蕊稍以色称,仲友与之媒狎”。二人有“逾滥”的嫌疑,"逾滥”在这里就是过多过滥的意思,就是二人经常那啥,依据宋代律法,唐仲友与严蕊发生关系后,不经妓乐司同意,唐仲友私自除将严蕊从贱籍里除名是违法的。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揭发唐仲友的罪状,朱熹将严蕊投入监狱,施以杖刑,逼她说出她与唐仲友的关系。严蕊在狱中的表现有两种记载,一种是承认二人有染,一种是没有。 
朱熹几次提审,逼严蕊承认与太守之间有不正当关系。只要能坐实唐仲友的“风化罪”,就可以否定其人品,进而否定他的一切,这是文人之间惯用的套路,实在是丑陋的很,当时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,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,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。一遍遍地问她招不招?不过,这严蕊真不是一般的女子,她比那群读书人更像君子更有骨气,不管怎么问,她的回答都是:不招。当时就有人劝她承认,何必为此受罪。 严蕊答道:“我虽然出身低微,但是做人还是要有节操的。唐大人为人正直、清廉,我绝对不能颠倒黑白害了他。”后世人看到这些文字,将严蕊想象成一个大义凛然、知恩图报的侠女形象,弹劾唐仲友的动机。现在看此事自然不可能,明显是后世对朱熹的构陷。 
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唐仲友,实际上,唐仲友和朱熹一样,除了官员的身份外,还是一名儒家学派的学者。唐仲友,字与正,生平著作繁富是南宋“浙学"的代表,而朱熹则是是"闽学”的领军人物。因此,自南宋以来,对朱、唐交恶的其中一个原因分析,是学术之争。南宋文坛,学派林立,虽不见刀光剑影,但常有血雨腥风,这些文士手中的笔杆子,往往比斧钺钩叉更狠,上可左右圣听,下可驭民愚民。当时各个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,最典型的就是考亭学派对浙东学派的围剿,表面上是学术之争,实则均为政治角力。 为了彻底打倒“浙学”,朱熹才六次上书宋孝宗,以“催税、违法扰民、淫乱”等罪名攻击唐仲友。朱熹非要扳倒唐仲友,不过是考亭学派与永康学派之间的争斗,严蕊就是无辜的牺牲品。 
事后,王宰相淮从朱、唐的学术渊源,解释道:"朱,程字;唐,苏字。"宋孝宗于是对唐仲友多了几分好感。在这种情况下,宋孝宗对唐仲友从宽处理,也将朱憙调离,让他换个地方当官,想以此平息名将岳飞之子岳霖受命重审此案,判严蕊无罪"从良"了事。 当时最早记载台州公案的洪迈,是朱、唐的同时代人,比朱熹还年长7岁洪迈,他在《夷坚志》记载此事时只用了寥寥数百字,只说朱憙怀疑唐仲友与严蕊有狱审问,后来岳霖提点刑狱,听严蕊作词诉冤,将她释放。洪迈记载的这个故事十分吸引眼球,总体上比较客观。 
最后严蕊的结局不错,她与宗室后裔赵师坚相爱,赵师坚为人诚厚,重感情,丧妻之后郁郁难抒,常悲叹不已。经过谢希孟的撮合,严蕊与赵师坚结为伉俪。婚后一年,严蕊添丁,赵师坚允其永不纳妾,两人相扶相携,白首为伴,晚年生活平静而又幸福。 后来明朝将程朱理学奉为官方哲学,拔高朱熹的地位,但有人却十分看不上朱熹,一个叫凌濛初的人借题发挥从宋人笔记中挖掘出这个故事,写成小说恶搞朱憙胸狭隘的伪君子写他为泄一己之私愤,大搞刑讯逼供,罗织罪名,写在狱中宁死不屈捍卫知己唐仲友的名声,进一步宣扬其侠女形象,至此,朱熹在台州公案中的形象早己面目全非。 
民间底层文人与老百姓对唐仲友与严蕊多报以同情。圣人与妓女的强烈反差,成为老百姓茶饭后的谈资。
|